第200章 太子的拉拢(二)-《抗日之红颜悍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反正薛茹是明白,一个是蒋介石儿子,一个是他的狗腿子,拍马屁喝赞歌,总不会有错吧?看你们鬼,让你们无处下嘴。这是薛茹和鹿鼎记里韦小宝学的,拍晕你们。

    最后还是蒋经国受不了:“薛小姐,父亲确实为国出力不少,但国民党也有太多不足。我刚回来,还不了解什么,想从基础做起,这才请求父亲让我出任赣县县长,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,也想为政一方造福百姓,还请薛小姐支持。”

    薛茹不再说那些自己都脸红的话,原来蒋经国是去赣县上任的,那就是路过这里。不过想把自己拉进阵营的意图也很明显。

    自己是军人,是军队,他当县长自己支持什么?再说,赣县离吉安好几百公里,自己也不是雪狐司令,是学生。也就笑着说道:“蒋公子,我现在无职无权,只是一个军校学生,我也不在赣县,恐怕帮不了你什么。再说军人不谈政治,我们只是抗日打鬼子,保家卫国,薛茹对地方政务一窍不通啊?”

    戴笠什么脑袋,蒋经国是不能和他比的。一笑说道:“薛小姐太谦虚了,夫人可是说薛小姐在政务上才学很高,只是喜欢军事而已。大公子刚刚回来,委员长又很器重,但大公子身边可没什么人,薛小姐学习之余,可为大公子参谋一二。”

    薛茹知道自己在岳西和宋美龄没少谈论,没想到他们一家子都这么厉害,这些话也记住了。戴笠公开说蒋经国身边没人,那就是想拉拢自己。

    也是,他一个刚回国的公子,政治上可是看实力的,那些将领都是蒋介石的人,有些连蒋介石说了也不算。

    蒋经国看来有点头脑,想培植自己的班底。不过那是以后的事,自己可没心情卷入政治斗争中,薛茹眼里只有日本人,杀鬼子,灭日本就是她的想法。最后天下姓共还是姓蒋不是薛茹能管得了的。

    但她也不会傻到现在得罪蒋经国,也就点头:“多谢蒋公子看重,薛茹有时间会尽力协助,但就怕没时间。”

    蒋经国也不是笨人,还很聪明,只是刚回国没几年,还不适应中国内部的情形。薛茹如此军事才能,连父亲和那个骄傲的小妈都那么看重薛茹,一定不同凡响。也就说道:“以薛小姐的才能,哪用天天学习,时间当然是有的,要不戴局长和王主任说一下。”

    戴笠说道:“没问题,我和王主任还算有点交情,我说一下,尽力给薛小姐时间帮助大公子。”

    薛茹心里高兴,她正不知道用什么理由请假呢,去缅甸哪是一点时间能够的,最快也得几个月时间,可能需要半年以上。这回可有请假的借口了,为难的说道:“戴局长,蒋公子,这要是传出去可不好吧?”

    看来戴笠也是开始投资了,一笑说道:“没关系,他们不会问干什么,你只说有事就可以了。以你的名声和才能,王云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吗?其实去不去都无所谓。”

    薛茹可不相信有天棚掉馅饼的好事。再怎么不出名没实力,但人家是官二代,还是最大的官二代。蒋介石怎么也得给自己儿子面子吧?

    自己这段时间不在,雪狐可要有人照顾,也就说道:“蒋公子,雪狐驻在吉安,如果有可能还请代为照顾。”

    蒋经国终究是经验有限,有些忘记他自己的身份,点头说道:“江西行营主任是熊式辉,和他说一声应该问题不大,粮饷什么的不成问题。”

    这一来等于薛茹是蒋大公子的人,当然是变成一伙的。蒋经国想做出点成绩,如果没有成绩,父亲想提拔自己也没有借口。国府可是有那么多人盯着呢,还有那些所谓的民主人士,动不动就大喊什么蒋家王朝,其实苏联还不是一样,是斯大林王朝。

    既然想做出点成绩,也就谦虚的问道:“薛小姐,我到赣县应该如何做?”

    其实薛茹对地方政务也不是太懂,但她经历后世,见多识广,也就说道:“其实我也说不好,但治国如同烹小鲜,这个道理蒋公子应该明白。我认为天下人不是患贫富,主要是患不公,只要公平、公正、为政清廉,就能治理好一个地方。”

    蒋经国连连点头,他回国这两年,父亲可是没少让他读儒家经典治世书籍,也明白不少道理:“薛小姐所言极是,我一定秉公处理。”

    薛茹觉得蒋经国还不错,起码能听进去,也就说道:“国富民强,其实不过一个钱字,发展经济,重视农工业是关键。如果能公平公正的理政,加大经济建设,一方富裕不但百姓能生活好,也能有力支持前方抗战。”

    这回连戴笠也点头了,他也不明白什么治理地方政务,但钱是关键这点,谁都明白。有人问是薛茹最高兴的,她像一个谋臣,有天大才能,也得有人重视,平常提出什么作战构思和意见,碰上的是蒋介石这些人。要不根本无视,要不连听也不听,更多的是石沉大海,也让薛茹有怀才不遇的感觉。

    今天有一个人听她的,让薛茹也很高兴,虽然蒋经国不过管理一个县,可薛茹也并非一国宰相那个才能。她就像一个县令的师爷一样,提出很多建议,弄得两个人把戴笠撇到一边,谈论得眉飞色舞。

    弄得无聊的戴笠十分郁闷,一看两个人就十分没出息,不过一个小县而已,有什么可兴奋的,也不是整个江西省。
    第(2/3)页